“十四五”规划推进养殖污染防治 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%以上

作者:

发布时间:

2022-05-30


 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表明,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总体稳定,但是一些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仍比较突出;有色金属矿采选等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隐患不容忽视,部分企业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严重。

  

“十四五”规划推进养殖污染防治 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%以上

 

  2025年禽畜粪污利用率达80%以上

  近日,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表示,“十四五”将联合农业农村部门,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。到2025年,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将达到80%以上。规划提出,“十四五”要着力提升秸秆农膜回收利用和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,到2025年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%以上,农膜回收率达到85%,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%以上。

  

“十四五”规划推进养殖污染防治 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%以上

 

  规划要求,要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,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利用主体,提升秸秆离田收储、运输和供应能力,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台账管理制度。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,严格落实农膜管理制度,健全农膜生产、销售、使用、回收、再利用全链条管理体系;推广使用标准地膜,发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,探索推广环境友好全生物可降解地膜,推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。

  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,规划提出,要着力推进养殖业污染防治。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。健全畜禽养殖场(户)粪污收集贮存配套设施,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。加快建设田间粪肥施用设施,鼓励采用覆土施肥、沟施及注射式深施等精细化施肥方式。促进粪肥科学适量施用,推动开展粪肥还田安全检测。培育壮大一批粪肥收运和田间施用社会化服务主体。畜牧大县编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。

  随着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染治理取得良好效果,农业面源污染渐渐成为污染主要来源之一。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,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据苏克敬介绍,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方面,近年来,通过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,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一定进展,但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,面临既要还旧账、又不欠新账的双重压力。部分地区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依然存在,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有待提升,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。

  

“十四五”规划推进养殖污染防治 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%以上

 

  “‘十四五’我们将联合农业农村部门,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,着力发挥好监督指导的职能,聚焦重点区域,督促指导各地加大防治力度。” 苏克敬指出,“具体将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。”

  一是对种植业,控源头、减总量。重点是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。指导各地落实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关于加强农药、化肥使用总量控制的要求,以水质超标风险高、种植业污染物排放量多、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大的地区为重点区域,科学制定减量目标、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。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、有机肥替代化肥、精准施药、绿色防控等重点任务,到2025年,主要农作物化肥、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%。同时,加强农膜全链条监管,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,持续提升农膜、秸秆回收利用水平。

  二是对养殖业,促循环、防污染。重点是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。完善规划标准、畅通还田渠道,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场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,完善设施装备。推动全国600多个畜牧大县编制完成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,优化养殖布局,促进种养循环。以水质超标风险高、粪污产生量大、土地承载力超负荷的地区为重点,加强环境监管和指导帮扶,严防畜禽养殖污染。到2025年,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%以上。同时,依法加大水产养殖环境监管执法力度,规范工厂化养殖企业尾水排放监管,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。

  三是在监督指导方面,抓试点、建体系。生态环境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(试行)》,明确了“抓重点、分区治、精细管”的工作思路和任务安排。“十四五”将加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工作体系。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,在长江、黄河等重点区域选定26个试点,部署开展调查监测,评估划定优先治理区域清单,分区分类进行污染治理,探索建立查、测、划、治、评的“五步法一清单”治理和监督指导体系,形成一批可复制、易推广的治理技术模式。